HOT热门:

华体汇官网
联系方式

contact us

“拉链马路”埋安全风险隐患

时间: 2024-05-23 16:44:31 |   作者: 拉链系列

  8月14日,哈尔滨市一处路面发生塌陷,造成4人坠坑,其中2人死亡。近期,包括北京在内的中国多个城市连发地面塌陷事件,地面之下埋藏的城市安全隐患再次引发关注。

  有网友猜疑,这些频发的地面塌陷与人类活动造成的地面沉降有关,但是一些地质专家称,地面沉降主要由地下水超采引发,是一个缓慢、区域性的过程,并不呈点状出现。专家分析,城市建设不能光顾“面子”更要注重“里子”,而灾害突发之后,城市的规划管理和应急机制更需要反思完善。

  当我们形容一个人从一种紧张然后恢复到一种平静和踏实状态,往往会用这样的形容词,就好像一块石头落了地一样。“地”自古以来被我们大家都认为最让人安心、踏实、放松的一种支撑,但是随着城市的发展,现在不仅有地上城下,我们也渐渐有了更多的地下城市,要知道如果地下城市的工夫做得不足、做得不细的话,那么地面上的人们的这种心态有几率会从放松恢复到一种紧张的状态。7月的一个凌晨就在湖南长沙,在马路上就出现了一次地面塌陷。[详细]

  地下城市的建设和管理,到底会涉及到多少部门呢?我们不妨看一下,直接相关的机构都有哪些,国土资源、电力、建设、电信、城市规划、公用、民防、抗震、公安消防、水电、绿化、环保、水利防洪、文物保护、国防等等,我们这里只是列出来了15个单位。那么都在管的结果有一种可能,就是谁都不去管,可能谁都不会愿意管。

  管理的部门有这么多,他们依据的法律和条例都有什么呢?我们不妨看一下,《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规定》、《城市规划法》、《土地管理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人民防空法》、《矿产资源法》、《环境保护法》和《建筑法》,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地方通过你自己的现实情况制定的一些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利用的条例,如果把这些条条框框、上上下下的法律都汇总起来的话,真不知道在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利用方面,到底应当遵循的是哪些法律。[详细]

  近日多地发生路人跌进马路“陷阱”受伤甚至死亡的事件,还有的人走在路上被莫名“电死”,引发众多市民的痛惜和质问——熟悉的城市为何变得如此没有安全感?

  在一些地方类似事故之前早有发生,但一直没引起有关部门的充分重视,有效的预防机制迟迟没有建立起来。专家觉得,要想尽快减少类似悲剧发生,必须加强规划,重质量、重维护,并要建立严格的问责机制。[详细]

  关于城市马路“拉链”吞噬行人、车辆的事情并不鲜见,从新闻媒体报道中我们正真看到像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都有发生。长沙就更不是第一次!5月份,长沙南湖路永宏佳园正门、城区的道路就相继发生地面塌陷事故。真是祸不单行。

  城市的马路作为公共最重要的基本设施之一,它的安全牵扯着千百万无论富贵还是平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它的坚固本该是百年大计,就像不记得曾在媒体上看到过德国某个城市的地下通道建设,百年后不仅坚固依就,而且宽阔和整洁竟能成为一道别致的景点,接受世界各国人民的观赏。我们的城市街道不求百年如磐石般坚固,但怎么也得保障人们几十年的安全吧![详细]

  近日,成都市建委发布相关措施,要求新建、改扩建道路工程5年内不得进行挖掘破路施工。这一措施直指当下都会存在的道路反复开挖、长期施工等不良现象,受到了市民的广泛称赞和欢迎。

  当下,新建、改扩建道路工程反复开挖、长期施工的现象,在不少城市存在。甚至个别城市一条大街每年被挖六七次都很常见。如媒体曾报道,广州市越华路半年内被开挖6次,先是供水单位挖,接着供气单位挖、供电单位挖,挖完之后通信单位还要挖……奇怪的是,每个施工部门都有挖路的齐备手续,也就是说,这些实施工程单位都是在合法地挖路。只是如此“开膛破肚”,实在令人心痛。特别是一些地方挖路还时常挖断水管、挖漏煤气,不仅造成交通拥堵,而且给市民生活带来不便。人们无奈地用“拉链马路”来形容这种道路反复开挖的现象。[详细]

  多地频发路面坍塌,城市地下开发被质疑速度过快。济大学地下空间研究中心教授束昱强调,拉链马路是中国的一个特色,关键是城市的4加快速度进行发展以后,要铺设很多的管线,今天是煤气,明天是电力,后天有很大的可能是通讯,因为我们这一个地区缺乏一个综合协调的管理平台。

  ·西宁人民公园路面塌陷预计3到5天可修复·山西太原闹市地面塌陷 2名儿童掉进深坑内·北京一人行道发生塌陷 疑因管道老化所致·北京双井家乐福前塌出两大坑

  北京君本律师事务所律师周旺:该事故发生和司机没有太大关系,不管是什么问题导致的路面塌陷,作为路面的管理者是有责任的。

  将高速沉陷说成“都是强降雨惹的祸”,看起来滴水不漏:子非公路,安知公路不是暴雨击垮的?受强降雨影响,路基沉陷、路面破损不是没有可能。可问题是,若质量确实过硬,,哪能这么容易得逞?基于安全考虑,桥梁、公路等建设时,本就该作“最坏的预设”,提升抗自然风险的能力。若公路弱不禁“雨”,只能说明,质量本身就有瑕疵。

  7月21日,北京遭遇61年来最雨,房山区河北镇降雨量接近500年一遇。7月25日,“7·21”特大自然灾害情况通报会通报,全市受灾人口达160.2万人,成灾面积47.9万亩,停产企业761家,56处道路塌陷桥梁受损,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16.4亿元,因灾死亡和失踪人员消息将适时公布。此次灾害再次给“逢雨必涝”的北京敲响了警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