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住那辆常伴咱们上下学韶光的公交车吗?自2010年桐乡城市公交全面实现“公车公营”以来,
最早的时分,4路车从南日大转盘邻近的“桐南小区站”发车,然后一路沿着庆丰路往北,途经庆丰小区、君匋艺术院、东兴商厦、华立世纪花苑等各个站点,最终在“河坊人家站”完毕公交旅程。
“那时,从头开到尾只需半个多小时,每10分钟左右就要发一班车,由于南北贯穿主城区,所以各个站点都很热烈。”作为开了10多年4路车的老师傅,马明祥记住,不论是10多年前,仍是现在,4路车上常常都是人挤人,老人和学生特别多。
“95后”的回想中,那会儿,还没有智能候车屏,也不知道公交车还要多久才能到,一群等候的乘客总是不时看看表,再踮起脚尖、伸长了脖子向远处望一望,如同这样,就能敦促公交车赶忙到站。
站台上,有背着双肩包蹦蹦跳跳的学生,有拎着两大袋赤色塑料袋、里头装满了瓜果蔬菜的阿姨,有相互搀扶着的老夫妻,也有揣着皮包的上班族。在那个私家车还没那么遍及的年代,形形的人群,聚在一个小小的站台上,等着同一班车,再奔向不同的目的地。
时刻滴滴答答的走过,4路公交车穿戴橘赤色与白色相间的“外衣”,总算在一群人的翘首以盼中款款露脸。“有卡”一族上车时悄悄一刷,没公交卡的则是早早就预备好了两块钱硬币捏在手里,上车后才好洒脱地把硬币投进投币箱里,不至于让排在后边的人等太久。那时分,许多人家里都有个零钱罐,要出门坐公交了,就从里头掏几个硬币。
碰上迟早顶峰,4路车里挤挤攘攘,有座位的是走运的,没座位的拉着拉手吊环,个子矮的就抓着横杆,一车厢的人跟着车辆的跋涉摇摇晃晃。柴油车行进的轰鸣声、乘客叽喳的攀谈声,混在一同,尽管有些喧嚣,但却是回想里最鲜活的画面。
看惯了现在的“大块头”公交车,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记住,开端的城市公交其实是中巴车在运营。“2010年1月,桐乡置办了18辆9.2米奢华天然气大巴车,一长排大巴顺次排开,那局面,别提有多气派了,这也标志着桐乡城市公交正式步入了大巴车年代。”2011年开端和4路车相伴的张季平回想道,驾驭着在其时算是很高级的公交车,感觉都有面儿。
“2011年起,4路公交车的终点站延伸到了庆北公交站,其时,桐乡城北开端发展起来,公交的线路天然也就拉长了。”另一位4路车司机张俊辉回想,跟着自己当班的时刻越来越久,也记下了不少几年如一日搭乘4路车的熟面孔,就像是他的上班“搭子”。
2011年的4路车线年,桐乡城市公交线路车从“濮院汽车站”动身,开往“高铁桐乡站”,线公里,
坐在车上已听不见从前“轰轰”的发动机动静。车辆一路平稳地行进在宽广垂直的马路上,窗外的景色和回想一同倒退着,似乎又回到了那段挤公交车的韶光。现在的公交智能屏